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题解
本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它涉及战争的根本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因此本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孙子军事思想的概述。“计篇”主要讲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主张在出兵前进行战略决策,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估算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并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制订周密的计划,灵活地运用战术。在本篇中,孙子对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军事预测决策的基本模式、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等也有精辟的见解。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注释
①兵:兵器,用兵,这里指战争。
②存亡之道:国家存亡的途径。
③察:考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考察。
原文
故经之以五事①,校之以计②,而索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④,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而不畏危。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也。将者,智、信⑥、仁⑦、勇、严⑧也。法者,曲⑨制⑩、官道、主用11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12?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加爱民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曹操曰:道德,智能。
曹操曰:天时,地利。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注释
①经之以五事:用道、天、地、将、法五大项目进行衡量。经,衡量。
②校之以计:就“主孰有道”等七方面的估算加以比较。校,比较。
③索:探索,探求。
④令民与上同意也:使民众和君主的意向相同。令,使。上,指君王。意,意向。
⑤阴阳:我国古代哲学家往往称两个既对立又有联系的现象或事物为阴阳,如天地、昼夜、高低、向背等,这里专指阴晴。
⑥信:这里指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⑦仁:关心士卒,爱护人民。
⑧严:威严,这里指严格执行法令。
⑨曲: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
⑩制:古代军队作战指挥信号的规定。
11主用:掌管军队的经费开支。主,掌管。
12练:训练有素。
译文
所以,应该以五个方面的实情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为君主而*,为君主而死,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但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此,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更清明?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更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