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东临沂某网戒中心正在上演着魔幻的一幕。
孩子们哭天喊地,破口大骂、求助父母,求助同伴,一遍遍证明自己没病。
但身边的几人却将他牢牢绑在了床上。
一脸微笑的杨永信站在床边,问向那个孩子:
“知道自己为什么来这里么?”
那名孩子还在嘴硬,坚决不肯松口的说道:“不知道”。
可还没等他说完,便开始抽搐,嘴中发出一阵呜呜声。
那时杨永信再问:“知道了么?”
被电击到一脸恐慌的孩子立刻回答:“知道了。”
类似这样的*对话很多次之后,杨永信开口:
“等会出去知道怎么跟你父母说么?”“知道,我好好说”
“恩,好。让他起来吧。”
盟友松开手,腿软的孩子从床上摔了下去,可是他却立刻站了起来,因为他害怕被他们绑回床上。
打开门之后,孩子看到了站立的父母,他走过去,很自然地跪在他们面前,抱着他们止不住地哭了好久。
他开口说:“我有病,我需要治疗。”
父母喜极而泣,仿佛看到了希望。
而在一旁身穿白大褂的杨永信,被孩子的父母当成了“神”。
他们相信只有杨永信才能救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们。
而发*在医院的一切,又被美化、宣传,数以万计的父母将孩子送到了这里。
交着高昂的费用,开始了“魔鬼之旅”。
2008年,央视纪录片《战网瘾》播出,在纪录片里详细介绍了杨永信和他身后的网戒中心。
杨永信,一夜成名。
而坐在电视机前面无法“控制”孩子的家长,仿佛看到了曙光。
将有网瘾、不听话、早恋等等的孩子们交到了杨永信的手里。
但随着各种爆料传出,“神医”杨永信变得“半人半魔”。
这个身穿白大褂、戴眼镜、满脸微笑的斯文教授,到底“是神是魔”?
十几年过去了,杨永信又何去何从?
01
1882年,杨永信考上了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也就是在这一年,杨永信与父母断绝了往来。
原因竟是父母对他不闻不问,没在同学孤立他时,站出来,反而指责他太过娇气。
日复一日的欺凌与不理解,让杨永信再也找不到维持亲情的证据。
但在学校里,他反而变成了最有礼貌的学*,与谁都能相处得十分融洽。
毕业之后,杨永信成为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但没背景、没学历的他,一直不被重用。
不甘心的杨永信努力考上了济宁医学院,成为 了一名本科*。
学成之后,杨永信回到了第四人民医院工作,混成了病区主任。
但彼时的他依旧不能满足,认为自己的能力远不自此。
终于,一个绝佳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在十分平常的一天,诊室来了一位家长,带着一个12岁的孩子。
家长扯着医*的袖子,一边哭一边说:“医*你救救我的儿子吧。”
杨永信上前一看,探了一下口风才知道,孩子患上了网瘾。
但那名医*束手无策,可是杨永信却找到了人*奋斗的方向。
那时,杨永信非常推崇电击疗法,认为没有治不好的精神疾病。
随后杨永信带着自己的“电击疗法”成立了“网戒中心”,大量收学员,取名“盟友”,开启了恶魔之路。
杨永信立下了72环节,86条铁律。
学员每天要向杨永信谢恩,上点评课要跪着进行忏悔。
82条铁律中,触犯任何规定,就会被电击伺候。
其中最高刑罚,就是“挑战杨永信模式”。
换言之,你敢违背杨永信的任何意义,他叫你*不如死。
孩子的恐惧,家长的支持,杨永信活成网戒中心的“皇帝”——手握刑罚大权,万人俯首谢恩。
与此同时,一位名叫刘明银的记者,走进了杨永信的世界。
在刘明银的职业*涯中,“蓝速网吧事件”是网游成为“电子*”的代表。
那些年,网游成了无数家长的噩梦。
而刘明银为了寻找素材,走进了网戒中心。
就这样,刘明银对杨永信展开了为期两年的跟踪报道。
2008年,《战网瘾》轰动全国,在这档栏目的*装下。
杨永信成了网瘾少年的“救世主”,摇身一变成为了专家,同时享受“特殊津贴”。
而这便是杨永信梦寐以求的人*目标。
02
自2006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
“被送进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网戒中心治疗的人数超过7000人。”
而那个在门口贴着“告别网瘾,重塑自我”的十三号室,盛满了7000多人的噩梦。
之后,杨永信不止接受网瘾少年,还面向了各类“有问题”的男男女女。
不管孩子有任何毛病,都可以去找他。
只需十几分钟,家长便会心服口服。
所有从十三号室出来的孩子,都会和从前判若两人。
就连婚姻出问题的夫妇都会去找杨永信看“病”。
有个女子,丈夫要和她离婚,她不同意,于是就把丈夫送到了“十三号室”。
2天后,她当上了女王,丈夫对她唯命是从。
真正变成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二十四孝老公”。
女子悔恨自己没有早点将丈夫送到那里。
而杨永信也说:“我拯救了一个破碎的家庭。”
但这远远不是最恐怖的事情。
有个小女孩多次被父亲打,她想报警,可是还没来得及打电话,父亲就将她送进了网戒中心。
仅仅过了几天,女孩就像变了一个人,不敢反抗、不敢报警。
每当她表现出恐惧不听话时,她的父亲就会说:“你再这样就送你去网戒中心。”
而她所承受的伤害令人无法想象。
父母制造的问题,却成了孩子的“病”。
为了得到一个听话的孩子,家长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而孩子为了活命,只能伪装成听话的样子。
但愚蠢的家长只会觉得:是杨永信救了他们。
而杨永信只会厚颜*的说:“哪怕救一个孩子,都是功德无量的事。”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那间“十三号室”里,不仅摧残人的肉体,还侮辱人格。
有一个名叫曾言的男孩曾是这里的“盟友”。
他说:“被电击过的人,出来的时候都是精神恍惚的,但没人敢逃走。”
因为只要在这里违规,就会被杨永信记上“一个圈”,一旦积累到“五个圈”,就会被送去“电击”。
但如果“盟友”相互举报,就可以减圈。
曾言说:“谁都不能信任,谁都要互相提防”。
过了段时间,他回家了,可是从那之后,他便有了后遗症,记忆力开始变差。
不仅是曾言,从网戒中心走出去的大多数人,都对那里的*活产*了极尽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