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粉化妆面部,是我国古代女性化妆的基本内容之一。最晚起源于先秦时代。春秋战国之际的韩非子在论述治国之道时曾比喻说:
“若毛嫱西施之美丽,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描述的东邻少女是天*丽质: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可见在那个时代粉妆已在女性中流行。古代的化妆粉主要有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等。
铅粉的介绍和制作方法
铅粉又名解锡、鲜锡、粉锡、铅华、胡粉、定粉、瓦粉、光粉、白粉、水粉、官粉,它是用铅化解后调以豆粉和蛤粉而成。我国古代一度铅锡不分,称铅为“黑锡”。我国很早就有制造铅粉的记载,晋张华《博物志》称:
“纣烧铅作粉,谓之胡粉,即铅粉也。”
商纣时,已有铅制酒器,而当时酿造业已能造酒制醋,铅制酒器在盛放这类物质时,与其中的醋酸接触,就可*成碱性炭酸铅,故当时制造使用铅粉是很有可能的。这种铅粉的具体制造方法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如下:
“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铅片皆*霜粉,扫入水缸中,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
据李时珍记载
“明代时,金陵(今南京)、杭州、韶州(在广东)、辰州(在沏南)皆造之,而辰粉尤真。”
辰粉的制法是在铅醋化为粉后,按“每粉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千,裁成瓦定形,待干收起”。铅粉傅面,有较强的附着力。《齐民要术》作紫粉法中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
“不著胡粉,不著人面”,
意思是说,不掺入胡粉,就不容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面部。另一方面,把一定量的铅粉掺入米粉中,又有使后者保持松散,防止粘结的作用。
铅粉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铅,如保管不当,容易硫化变黑,但置久,经自然氧化作用又可重新转白。
古代最常用的粉饰是米粉。
*《释名》说得很清楚:
“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
关于米粉的制作,北魏贾思勰有着详尽的记述。
首先选取上等的米作原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米必须是同一品种,不能混入其它。除去杂质,碎米后研细,置入木槽,加水,脚踏淘冼十遍至水清将淘净的粉米盛入大瓮,灌足水浸泡。春秋季个月,夏季20天,冬季则要60天。中间不换水,时间久了发臭更好。粉质会更滑腻。届时,换上新水,搅拌淘洗,去尽酸气,取出研磨。磨细的粉边浇水边搅拌,接取白色汁液,装入绢袋过滤,滤出的汁水放到别的瓮内沉积。
然后再精研细磨,浇水接汁,重复前一道工序。接着,把汁液盛在瓮内,以种叫“把子”的农具长时间地拂拍遍透。使其淀澄,去掉粉层上的清水,把粉汁置于大盆中,用木杖顺同一方向搅转三百圈,盖瓮防尘污。待澄积清净,以杓轻缓地舀去上清液,用三层布贴在粉层上,布上撒布谷糠,糠上置灰。灰湿就换上干灰,直至灰不再湿为止。而后除去布层,削去粗白无光润的表层粉。余下“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而光润的部分称为“粉英”,在晴好无风的天气,摊于床箔,以刀薄削并曝晒干透,再用手反复揉搓以达滑润。并收贮备用。
用以制粉的水质好坏对产品的优劣很有关系,水质越好粉质越佳。《华阳国志》记载:
“巴郡江西县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皓曜鲜芳,常贡京师,因名为粉水。”
《荆州记》也说
“范阳县有粉水。”
除铅粉和米粉以外的其他妆粉
古代还曾有水银制作的水银腻,又有马嵬土、磨夷花、露华百英粉,龙消粉等。
水银腻据说是春秋时萧史所创制,为其爱侣弄玉傅面所用。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酷爱吹箫,而萧史于此道堪称技艺精绝,两人因箫缔姻。世传最终同升仙。晋崔豹《古今注》称:
“萧史与秦穆公炼飞雪丹,第一转与弄玉涂之,今之水银腻粉是也。”
马嵬土又称贵妃粉,因唐玄宗所宠杨贵妃在“安史之乱”逃难途中被赐死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传说该坡上有土白如粉,妇人用以敷面。
据古人记载,磨夷花出自南海顿逊古国,用来制作的粉芳香馥郁。露华百英粉是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使用,自然是贵重之物。至于龙消粉,《钗小志》、《旧唐书》等都说是周光禄的姬妾妆面的用品。
古代女性所用的妆粉,大多购于街市。
经营妆粉和其他化妆品的基本是小商小贩,有时官府也插手其间。市售的妆粉既有粉心,也有合粉。
南朝宋《幽明录》记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位富家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卖粉女郎,无由亲近,便每日上街买她的胡粉。时间一久,女郎好*奇怪,便询问说:“君买此粉,将欲何施。”这位痴情郎借机剖白心意说:“意相爱乐,不敢自达,然恒欲相见,故以此观姿耳。”女郎为他一片至诚所感动,遂以身相许。由此可见,古时,妆粉的买卖在民间是很普通的事。
但另一方面,宫廷和有条件的富豪也自制妆粉。晚清宫廷中就有几个老太监专门负责制作妆粉供慈禧使用。
各种妆粉一般盛放在粉盒中,置于较大的妆奁内,以供日常所用。粉盒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也有方形、六边形、葵瓣形,亦有仿瓜果型的,均有盖。其质料有夹忿胎和木质漆器,瓷器和银器等。
如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粉盒就是以漆灰造型并粘贴麻布、丝帛的夹胎漆器,内面红漆,外表为黑褐色漆,有的还以金、红、白三色油彩绘云龙纹。既精美坚固,又轻巧灵便。内中还存有白色粉状或块状白粉。又如一些宋代墓葬中出土的粉盒,常是影青瓷制品。
古代女性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化妆于相应部位。
粉扑是以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以白粉涂饰肌肤,使之洁白鲜润,保持柔嫩,现出青春美感,粉妆的目的便在于此。古人以白为美,以黑为丑。诗云
“素以为绚兮"。
素,即白色,白色是绚丽的。荀子曾言:
“目辨白黑美恶。”
魏晋时,左思《娇女》诗曰:
“我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自然,“肤似凝脂”、“冰肌雪肤”很有魅力。白乐天笔下的杨贵妃“雪肤花貌”,她情怀落寞,珠泪暗垂之时犹如“梨花一枝春带雨”,晶莹清白,娇美无比,无怪乎倾倒众*,迷乱君王了。
粉妆是化妆的第一步骤,古代女性对此总是细心妆摩。
在这方面,清代的慈禧甚为讲究。她对粉的要求很严,所用的粉经精工制作。在选料上,除新上市的白米外,还用颜色已发微紫的陈米,拣净杂质,分别以大小不同的磨子研磨,磨了筛、筛了磨,反复五六次,由粗而细乃至极细。然后把两种细粉严格按一定比例掺和。为防铅毒影响皮肤,粉中只配入极少的铅粉,仅以使米粉松散、不粘结为度。这种粉的色泽微黄于市售的产品,质地特别细软。
敷粉时,慈禧端坐在她自已设计的月牙形梳妆台前,对着镜子,慢条斯理,十分小心地动作在脸上敷上一层很薄的粉。
“薄粉轻红取次施”,“新妆粉面下翠楼”,古代女性敷粉最常见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颈、胸、背、臂乃至全身涂以粉饰的风气。《汉书·广川惠王传》记载:
广川王后昭信,曾在王前谗毁宠姬陶望卿,说是:“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敷粉其傍。”
意思就是陶望卿在画工面前脱衣露出肩背,在胸、臂和背部敷粉。
唐代女性有着宽松衫裙、袒胸露乳的习尚,其颈、胸敷粉者不在少数。唐人诗词如温庭筠《女冠子》词“雪胸鸾镜里”,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晴雪”,“常恐胸前春雪释”等皆可鉴证。而韩偓诗句“鬓垂香颈云遮藕,粉著兰胸雪压梅”又妙在比喻清雅。
在古代,敷粉不单限于女性。
汉魏时代,男子敷粉屡见不鲜,为一时之风尚。汉惠帝的男宠闳孺和近侍官均有敷脂粉的癖好。《三国志》说魏文帝之臣何晏“粉白玉去手,行步顾影”。但《语林》却说“何晏平叔美姿仪,面纯白,魏文帝疑其敷粉,后夏月以汤饼食之,汗出,以朱衣拭,面色转皎然。”
在这些敷粉的男子中,堪称风流倜傥的大概要算曹操之子曹植,《魏志王粲传》注引《魏略》说:
“植初得邯郸淳,甚喜,延△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固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
这位曹子建果然才情恣肆,他为自己熊结识邯郸淳这样位博学多才之士喜不自胜,不觉要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你看他请人坐在那里,自已却洗澡,敷粉,然后绪上头发,也不戴冠,拍着自已祖露的身体跳起一种叫作五椎锻的胡舞,接着又抛弹丸游戏和击剑,末了又学着艺人念诵小说数千言。
尽管如此,古代傅粉的主要还是女性。
所以:这一化妆的风尚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年代以后,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