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话其实不无道理。尤其是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
当我们打算去购买一款手机的时候,无论是通过线上购买,还是通过线下购买,都或多或少会都会被商品表面的华丽参数所影响。无论是线下营业员的口若悬河,还是线上商品海报的各种高大上词汇,都会让我们的理解产*偏差。
那么有哪一些常见的误区,容易误导我们呢?
首先就是充电效率。现在大家应该都会看充电功率对不对?5V 6A,对应的就是30W快充。如果是5V 4A,对应的就是20W快充。那么是否30W快充就一定比20W快充快呢?结论是不一定。
我们就拿小编手上的一加7 Pro来作对比。作为一款搭载4000mAh大电池的旗舰手机,一加7 Pro从0%-100%的充电时间为92分钟。对比对象是红米的K20 Pro,同样是搭载了4000mAh的大电池,充满电需要100分钟。要知道,红米K20 Pro标配的可是18W快充!是不是感觉差距不是那么明显?
如果换成半个小时充入的电量,一加7Pro和OPPO Reno一样,均为8.37Wh。但是值得注意的是,OPPO Reno采用的充电协议最高仅支持20W快充。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小编什么意思了。充电器或者官方的数据永远是峰值数值,实际是不能够达到的,或者说不能够长久维持的。单纯比较纸面数据也毫无意义,想要快充?OPPO的50W,iQOO的44W以及华为的40W才会有明显感知。
第二个,是手机的拍照部分。现在主流的传感器为IMX586,也是目前的顶尖传感器(IMX650除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新推出的手机都采用了这样一款传感器来支撑自己的拍照性能。
那么是否只要搭载了IMX586,拍照效果就一定好?又或者是就一定比去年的主流IMX363要好?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虽然有一句话叫做“底大一级压死人”,单位像素面积的大小、信噪比的高低和获取信息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但是除了传感器,我们还需要光圈、ISO、ISP图像处理器等多个参数的配合。
比如三星的F/1.6-F/2.4可变光圈。在需要更多进光量的夜景,就会选择F/1.6的大光圈(数字越小,光圈越大);而在容易过曝的场景,就会选择F/2.4的小光圈,来控制光线的溢出。至于ISO,拉的越高,画面就越亮,虽然会带来画质损失的问题,但是配合算法,依然能够拍出极具震撼的夜景照片。
再比如ISP图像处理器(一般集成在SOC里),就是负责处理手机拍照、录像数据的。你所看到的所有照片,也都是经过ISP运算处理过的。4K60帧录像有多香?用过的人都知道。4K60帧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看看苹果和其他安卓的成像效果就知道。至于运算量有多大?华为P30 Pro,最高只支持4K30帧。
手机处理器对于整机性能的影响毋庸置疑。那是否主频越高,性能就越强?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骁龙855是否一定比骁龙845强?
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咳咳,大概领会一下,实际7nm制程优势还是很明显的)。我们都知道参数一般都是实验室数据,一般都是处理器的峰值性能。而在实际使用中,处理器温度,才是影响处理器发挥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为什么说“冰箱跑分”一定比常温跑分分数高。
那么,什么影响处理器温度呢?一个是制程,一个是散热。在制程方面,目前最顶尖的制程为7nm,苹果A12,骁龙855以及麒麟980和麒麟810,站在了制程的顶峰。我们拿40nm制程和28nm制程来比,因为单位面积内填充了更多的晶体管,就实现了性能的优化和功耗的降低,就像苹果的A15和A9,前者的主频率已经飙到了2.5GHz。
当然,更高的频率就意味着更大的发热,就像手机玩游戏一定比聊微信热的厉害是一个道理,因为对性能的需求更高。那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散热,一定会降频,来平衡功耗和发热。所以,游戏就会卡。所以除了最重要的制程之外,散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游戏玩家来说。一个没有散热的骁龙855,一个液冷+石墨烯散热的骁龙845,极有可能后者会有比前者更好的体验。
所以大家在购买手机的时候,除了明面的这些参数,上述的这些小细节小参数也是非常关键的。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