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乱世终结者,你最佩服哪个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 ,嬴姓,赵氏 ,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 、祖龙 ,也有吕政一说(详见“人物争议-姓名之争”目录)。 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统一六国,从此,开启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思想,也注定中国不会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后世的君主也都以统一中华为使命,大家一致认为的功成名就,就是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君主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统一了分裂近百年的中国,结束了自三国之后的连年战乱,期间,中国历史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五胡十六国,隋统一南北,并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中国成为当时的盛世之国。因此隋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1] ),小名香孩儿 [2] 。涿郡人 [3] (一说保州 [188] ),*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4]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135] 。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5]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 [195] ,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 [196] 。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6] 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有趣的双胞胎宝宝的名字
古时候有一对农村夫妇,*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老大叫行贿,老二叫受贿。
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不分谁大谁小,两个好兄弟一起*长,一起玩耍。
在分娩的过程中或刨腹产的时候,谁先出来,谁就是老大,后出来的是老二。
孩子*下来,虎头虎脑的非常可爱,夫妻两个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里乐开了花。
这两个孩子也很争气,长大后,双双都中了状元,也被分配到地方当了大官。兄弟两个都当了官,心里很高兴,就想好好的干一场。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他们的火还没点着,就被撤职查办,原因就是他们的名字惹的祸。
实际上行贿和受贿的父母,都是庄稼人,一个字不识,更不懂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就认为叫着很顺嘴。
所以两个孩子的命运就这么容易的就毁了,他们的父母后悔当初该长大算命先*,给起个漂亮好听的名字。
古代的文学家比现代人有文化,气的名字都是那么让人心旷神怡,心之向往!
【新书序言与目录】这个小集子本来打算以《*青天与潘金莲》为书名。
*青天与潘金莲都是元明时期下层文人塑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虽然*青天史有其人,即北宋的*拯 (999—1062) ,但小说、戏曲中的*青天,除了借用了*拯的姓名、身份之外,故事基本都是编造出来的;至于潘金莲,更是虚构的人物。按小说、戏曲的人物设定,*青天主要*活在宋仁宗朝 (1022—1063) ,潘金莲则在宋徽宗朝 (1100—1126) ,两者相隔数十年,因此,再脑洞大开的文人都不会让*青天与潘金莲相遇,发*点什么事。
考虑到《*青天与潘金莲》似乎会给人怪诞不经的感觉,不若以《大宋之法》为名更准确。不过,我们也不妨将“潘金莲”“*青天”当成两个符号使用,“潘金莲”象征罪行 —— 按宋朝法律,通奸与谋杀亲夫都是罪行;“*青天”象征宋代的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这也是本书要讲的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元时清时期出现的大量*公戏、*公案小说,虽然讲的是*公审案、断案的故事,涉及对宋代司法的呈现,然而,由于入元之后,宋朝司法制度出现中断,而编写小说、戏曲的下层文人又不可能受过史学训练,他们在编撰戏文的时候,只能按照自己的想象,顶多是根据自己接触到的元明清司法制度,来再现*公审案、断案的情景。所以,*公戏、*公案小说讲到的司法情景,都不是宋代司法制度的再现。让我举一个例子:
京剧《赤桑镇》、《铡*勉》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公的侄子*勉,为萧山县令,因贪赃枉法被人检举,奉旨出巡的*拯亲审此案,查明真相后,下令铡死亲侄子。编写剧本的文人大概是想用这个故事来表现*青天的执法如山、大义灭亲。而今天的法学家一看,这很不对劲啊,*公亲审侄儿,这不正是传统司法缺乏回避制、“忽略了法律程序和司法裁判过程的正当性——程序正义”的体现吗?但文人与法学家都弄错了。因为宋代司法有着非常严格的回避制,法律绝不允许法官与原告、被告之间存在亲嫌关系,假如*公接到*勉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申请回避,而不是亲审侄儿、大义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