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六七个月了,最近老是喜欢把大拇指伸进嘴里“吧唧吧唧”地使劲吸,很欢乐很满足的样子。
孩子奶奶总以为孩子没吃饱或口渴了,赶紧拿来吃的喝的给孩子安排上,没想到孩子并不吃,明显不是饿,又把手指塞进嘴巴里。
奶奶觉得孩子手脏,怕孩子吃了会*病,老是喜欢把孩子的手指不断强行拿出来,并且佯装跟她说,“再吮吸手指的话,要打手”,乐乐看着奶奶严肃的表情,有时会自己主动把手指抽出来,有时会被吓哭。
乐乐妈妈比较年轻,自己平时会经常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告诉孩子奶奶,孩子喜欢吃手,可能是“口腔敏感期”到了,让奶奶不能强求阻止孩子吃手,更不能恐吓孩子。
乐乐妈妈说得没错,孩子喜欢吃手,可能是“口腔敏感期”到了,用嘴尝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这时手指对于孩子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有趣的玩具,孩子通过吮吸手指,获得乐趣,同时满足口腔敏感期的吮吸需求,缓解萌牙期带来的不适。
但孩子喜欢把手放进嘴巴吮吸,除了想满足吮吸需求,或者饿了渴了,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深藏的原因,比如某些心理需求没得到满足,这些原因可能预示着我们对现有的育儿方式作出一些调整。
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宝宝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
喂养方式不当,孩子吮吸的心理需求没得到满足
很多新手妈妈因为缺乏经验和相关指导,在给孩子哺乳时,让孩子的衔乳姿势不正确,比如离得太远,或哺乳过程太快太短,又或者孩子妈妈心态不好,老是催孩子快点吃,孩子感受到了压力,加快结束吃奶流程,都可能导致宝宝的吮吸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宝宝后期会通过吮吸小手来满足自己。
又或者人工喂养时,奶瓶没选好,奶液的流速过快,孩子很快就把奶粉喝完了,即使肚子吃饱了,但心理没有满足吮吸的需求。在这种种情况下,孩子只能用过吃手来满足自己。
孩子感觉无聊或寂寞
现代*活忙碌,很多妈妈*完孩子后都会选择出去上班,会把孩子交给长辈或月嫂带,但长辈或月嫂往往不太注重和孩子交流,喜欢让孩子单独躺在小床上,或者把孩子单独放在一个角落里让他自己玩,让孩子感觉无聊、孤独或寂寞,只能自己吃手指来“自娱自乐”。
若孩子爱吃手指,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吸手不影响宝宝健康,不用过分关注
上面我们也分析了孩子爱吃手指的原因,由此看来,孩子吃手,其实是孩子发展过程中探索世界或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
若宝宝吸手指的行为,只是偶尔发*,时间不会持续过长,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正常*活,父母可以不用过分关注,跟宝宝强调这样的行为,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越过分强调,越是容易强化宝宝这个行为。
若孩子“吮吸手指”时间过长或次数过于频繁,影响到孩子的*活和成长,可能会影响孩子面部下颌的美观,影响牙齿的*长,家长需要科学干预。
给宝宝哺乳时,多跟宝宝互动,让宝宝感受到爱
给孩子喂奶的时间,其实也是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的最佳时刻,妈妈在喂孩子时,不要面无表情,应该尽量让自己心情愉悦,多对宝宝微笑,边喂边偶尔触碰下孩子的小脸,或爱抚一下宝宝的小手、额头等其他部位,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和温暖。
人工喂养的孩子,吮吸需求更容易得不到满足,所以,在给孩子喂奶粉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奶嘴不要开太大,让孩子吃得过急过快,不但满足不了孩子吮吸的需求,并且容易造成呛咳,影响宝宝健康。
现实*活中,也常见有些家长喜欢用安慰奶嘴来安抚孩子。但要注意不要过于频繁使用,让孩子过分依赖安抚奶嘴。
让宝宝的*活更加丰富多彩
儿童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的风声雨声、五彩斑斓的缤纷花朵、跃动的动物,都能让孩子的*命更有灵动的色彩,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
而更多的外界*,才能促进孩子大脑建立更多内部链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平时需要多带孩子外出活动,让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让他的注意力被外界多彩的事物吸引,自然就忘记吮吸手指这回事了。
多给孩子提供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玩具
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需要发展,若孩子的手上无东西可玩,他只能自己吃手找“乐子”。
可以给孩子多安排一些训练手部精细动作的零食或玩具。比如给孩子一些小颗切碎的水果粒、蔬菜粒,或其他小零食溶豆、磨牙饼干等等,让孩子自己抓着吃。
或者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抓握、推拉、扯的玩具,让孩子的小手,可以得到充分的活动,不让孩子的小手闲着,孩子自然不会吃手指啦。
父母多陪伴宝宝,给予足够的关爱
孩子是自己*的,既然为人父母,把他带到世间,无论再忙,每天也应该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伴他。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孤单寂寞,父母陪伴小宝宝的形式有很多,可以陪宝宝看书、陪宝宝进行适合该年龄段的活动、亲子游戏,也可以按照宝宝的大动作发展,平时多给孩子安排一些亲子运动,比如带孩子在垫子上爬行等。
让孩子的*活丰富多彩起来,宝宝就没有时间感觉无聊了。
此外,多拥抱孩子,多给家长抚触身体、四肢,也是给孩子关爱的一种方式。
结语: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一些看似不符合常规的差异行为,总是容易让父母感到困惑和担忧。
所以,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学无止境”,我们需要尽量多了解一些孩子的心理,才能看懂孩子差异行为背后隐藏的秘密,才能更科学陪伴孩子成长,少一些份焦虑,多一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