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针对新一轮巴以冲突造成的严重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主持召开巴以冲突紧急会议,外交部长王毅主持并发表讲话,他表示欢迎巴以冲突双方的谈判代表在中国举行直接谈判。
此次,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解决上以超乎寻常的主导身份参与调停,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已经出现变化。
不止在中东,在整个国际关系格局中,中国作为新兴发展国家的代表正在与以美国为首的旧势力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在国际经济、地缘政治、地区影响力等多维度进行角逐。
首先,国家间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实力的比拼。
2010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中国的快速崛起让美国坐立不安,最近几年中国何时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虽然由于统计口径、衡量标准等方面的不同造成预测结果有所差异,但几乎所有研究结果都证明——中国正在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预测,如果中国继续保持相对中高速的增长,预计2030年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而根据英国“经济商业研究中心”(CEBR)以及彭博社经济部的测算显示,中国将在2028年、2035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除此之外,美国高盛集团、兰德公司的相关研究预测也支持2030年前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丘吉尔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中国做到了。2020年,在中美贸易战日趋激烈的时候,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双方应对疫情的不同举措,让中美双方的经济走势出现了不同的走势。
从中国方面来看,为应对疫情,中国政府坚持拯救人民*命重于短期经济增长,在疫情重灾区封锁城市和街道,快速切断了传染链条,并很快在全国控制住了疫情传播,随后社会*产很快步入正轨,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反观美国,疫情爆发后,政府以所谓的“自由”为名拒绝封锁传染地区,在疫情蔓延的同时,为了经济增长罔顾人命,导致疫情急剧扩散,感染人数爆炸式增长,同时特朗普政府在防疫失败的情况下却热衷于将疫情政治化,把主要精力用来指责中国并继续进行贸易战。
而一年后的现实给出了最终的答案,截止2021年6月1日14时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累计确诊人数111856人,死亡4983人,同期美国累计确诊人数34113146人,死亡609767人,其确诊和死亡人数分别是中国的305倍和122倍。
而中国的人口基数却是美国的4.3倍,巨大的倍数差距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应对疫情的巨大成功。而抗击疫情的成功,则进一步反映在经济增速上,据统计,2020年美国GDP下跌3.5%,GDP缩减5000亿美元,至20.93万亿美元,创造了美国自1946年以来经济增速最低值。
相比而言,2020年中国GDP逆势上涨2.3%,GDP增加值约为4264亿美元,至14.7万亿美元,中国与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一增一减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疫情之下,中国以人民*命健康为根本,经济发展取得了“不求而得”意外收获,美国以“自由”的名义漠视*命,试图保全经济,却落得“求而不得”的下场。
中国针对疫情的严防死守却成就了经济上的强势进攻,美国的肆意叫嚣,却只能接受失败的现实。当然,在国与国的竞争上,除了经济上的较量,还存在更为直接的另一面。
其次,国家间竞争的核心在于地缘政治的竞争。
当前,经济领域的比拼,中国逐渐在从贸易战的防守方开始转变成为赶超美国的积极进攻方,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也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而纵观中美在地缘政治上的比拼,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非洲、中东以及台海地区。
在非洲,中国通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占据了相当有利的地位,而且基于非洲发展的现状,非洲地区并不是美国战略的重点,因此非洲并不能成为中美角逐的主要赛场。
同样,在*上,*本就属于中国内政,而且基于地理及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只能成为美国用来干扰两岸和谐、分散中国精力的棋子,完全不具备成为中美两国角逐场的资格。
相比之下,中东地区属于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对美国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乎起到决定性作用,是美国地缘战略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力量相对弱小,而且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从区域性大国发展成为全球性强国的过程中,对于中东的谋划和布局,将是中国不可避免的一道政治考题。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和尖锐,但基于双方都是核大国核强国的地位,中美的竞争不在于热战,中美竞争的基础是经济规模的比拼,竞争的核心内容以中东为代表的地缘战略领导权的争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东地区是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重要突破口。
众所周知,二战中,美国因为远离二战战场的地理优势,在二战后期协约国与同盟国的“鹬蚌相争”致使双方资源耗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强势入局获得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