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观察、药物或手术干预。核心方法*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冲击、促血小板*成药物,严重者需脾切除。
1.糖皮质激素是ITP一线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常用*每日1mg/kg口服,或*40mg连续4天静脉注射。约70%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可升至安全水平,但需注意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6周。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适用于急需提升血小板的紧急情况。标准剂量为400mg/kg连续5天或1g/kg连用2天,24-48小时内可使血小板计数快速上升。丙种球蛋白则按0.4g/kg连用5天方案,尤其适合妊娠期患者。这类治疗价格较高但起效迅速。
3.促血小板*成药物适用于激素无效的慢性ITP患者。罗米司亭每周1μg/kg皮下注射,艾曲波帕每日25-75mg口服,重组人血小板*成素300U/kg每周3次注射,均可*骨髓巨核细胞分化。需定期监测骨髓纤维化风险,维持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
4.脾切除术对药物无效的持续性ITP患者有效率约60-70%。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疫苗预防感染。切脾后血小板通常7-10天开始上升,但存在血栓风险,需密切监测。
饮食建议*括红皮花*衣煎水每日饮用,莲藕节30g煮汤,动物肝脏每周2-3次补充铁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碰撞,可选择散步、太极等低强度活动,血小板低于30×10⁹/L时需卧床休息。
ITP治疗需个体化调整,急性期重点在快速提升血小板,慢性期则需平衡疗效与副作用。定期监测血常规,血小板维持在30×10⁹/L以上可降低出血风险。当出现口腔血疱、视物模糊或头痛呕吐时,提示颅内出血可能,须立即急诊处理。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与血液科医*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